講「微距」感覺不精確,目的是要把東西拍得比較大,通常是拍攝距離比一般攝影近而有較大的「放大倍率」的「近拍」,但似乎也沒近到「微米」。macro 意思有大的、宏觀的,macroscopic 意思是大到人眼可見的 (large enough to be seen by the human eye) [參考]。這樣來看,macro photography 翻著「宏觀攝影」似乎較恰當。
放大倍率:被攝物的大小在感光元件上影像的比例,也就是「像長」除以「物長」。在全幅相機 (感光元件寬 36mm) 拍寬 36mm 被攝物,可在感光元件上的呈現寬 36mm 的影像放大倍率為 1:1 或 1X。一般放大倍率在 0.3X 左右,微距攝影通常是指 1X 或 0.5X 以上。
鏡頭固定焦距後,距離被攝物愈近,拍起來就愈大,極限是最短對焦距離 (minimum focus
distance),是這個鏡頭在這個焦距下最大的放大率 (magnification)
。一個變焦鏡頭,不同焦距會有不同的最短對焦距離,鏡頭放大率 (magnification)
也會不同,其中最大的放大率就是鏡頭的放大率、鏡頭的近拍能力,未必是距離最近的。
物距 (object distance)
像距 (image distance)
工作距離 (working distance)
物距 u | 像距 v | 放大率 m | 對焦距離 |
---|---|---|---|
∞ | f (最短) | 0 | ∞ |
3f | 1.5f | 0.5 | 4.5f |
2f | 2f | 1 | 4f (最短) |
1.5f | 3f | 2 | 4.5f |
f (最短) | ∞ | ∞ | ∞ |
物距愈短,像距愈長、放大率愈大。物距從無限遠到最短 f,像距從最短 f 到無限遠、放大率從 0 到無限大。在物距 2f 時,像距是 2f、放大率是 1,會有最短對焦距離。
放大率測量:物品上放尺 (例如縱向對齊),在不同焦距的最短對焦距離拍攝,挑出畫面中尺刻度最少的,就是物長 O。相機手冊找出感光元件的尺寸 (例如寬),也就是像長 I。
涵蓋區域 (coverage):例如已知縱向刻度,乘以畫面長寬比是橫向刻度
短工作距離
- 離被攝體近,所以拍得大。
- 太近易擋光,包括閃光燈。
- 有些近攝體不容易接近 (如蝴蝶)。
- 可能會涵蓋到背景陰影
相機
鏡頭
- 微距鏡頭:為了對距離極近的被攝物也能正確對焦,微距鏡頭通常被設計為能夠拉伸得更長,以使光學中心儘可能遠離感光元件,同時在鏡片組的設計上,也必須注重於近距離下的變形與色差等的控制。
大多數微距鏡頭的焦距都大於標準鏡頭,可以被歸類為望遠鏡頭,但是在光學設計上可能是不如一般的望遠鏡頭的,因此並非完全適用於一般的攝影。
每家都會有 90mm~105mm 焦段的微距鏡頭,因為介於 100mm 左右,所以稱為百微,也會使你不用距離被攝物體太近而干擾被攝物體。
https://digiphoto.techbang.com/posts/9566-beginner-in-macro-photography-to-be-aware-of-the-7-things - 增距鏡
- 接寫環
- 近攝鏡 close-up lens:
http://www.fuji.com.tw/shownews.asp?RecordNo=1052
閃光燈
參考
- 冼鏡光《數位相機: 觀念、技巧與原理》unit K 近拍 (網頁為 big5 編碼)
- 生態攝影起手式:微距看世界,視野大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