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8日 星期日

compost堆肥

依技術之演變及醱酵時間長短,可歸納成三種,第一是傳統式,第二是機械式,第三是生物培養式。

傳統式:分解慢、溫度低、有臭氣味,製作時間約6~8個月。以厭氣分解或自然通氣的好氣分解為主,一般有機資材以層狀堆積,先舖設碳源材料於底層,再於上面舖放氮源材料,彼此交互堆積,至高度約150公分為止,每層厚度約15~30公分,最上層覆蓋泥土或布袋,防止蒼蠅滋生,及水分、養分、氣味揮發。為促進自然通風循環,堆肥底層有時會放置竹子或玉米桿,或者每隔45~60天進行一次翻堆。

機械式:以好氣分解為主,先將材料切細或粉碎,增加醱酵的作用面積,其次是供應穩定的空氣及水分量,促進醱酵速率,縮短製造時間,最後是產品的乾燥及包裝。

生物培養式 以培養特定好氣微生物或生物為主,促成好氣性分解。有效微生物的培養,因菌種不同,培養方式有差異,例如EM菌(Effective Micro-organisms),需先以菌源(1%)加糖蜜(4%)及水(95%)混合後靜置增殖5~7天,接著將增殖液(1%)再加糖蜜(1%)及水(98%)再增殖一次,即可大量使用;纖維分解菌(Trichoderma harzianum),需先將菌種接種於固態基質,例如切細的稻桿及氮源混合物中,調整含水量50%,增殖1~2星期後使用。增殖後的菌源,通常以0.5~1%的用量均勻加入堆肥資材中,資材以層狀式或混合狀堆積,堆積後1~2天溫度應上升至50~700C,每1~2星期翻堆一次,3~6星期後堆肥即可腐熟。另一種特殊培養的生物是蚯蚓,蚯蚓的種類很多,食物習性及耐熱性有明顯差異,平均飼養密度每立方公尺可達3萬隻,每天的食量約相當於體重量,飼養過程中不需要額外翻堆及通氣,先將蚯蚓置入含有機資材的容器中,於陰涼潮濕的環境下增殖,俟有機資材全部消化後,形成蚓糞堆肥(vermicompost),再將堆肥與蚯蚓分離,堆肥可立即施用於田間,而蚯蚓則可轉賣或移至其他培養容器中,再循環利用。由於蚯蚓的生長適溫約為20~30°C,溫度過低或過高,會引起冬眠或夏眠現象,甚至死亡,因此飼養過程中,需要注意避免產生高溫,並經常使用灑水系統,或採用較小較淺的容器,以達散熱效果。

指標

  • 白色菌絲代表高溫快速分解,由菌絲的發生位置,可以判斷堆肥內部環境的好壞,若菌絲僅發生於表層,則顯示堆肥內部環境不佳,無法滿足微生物的生長,須要採用改善措施,例如翻堆通氣、控制水分或添加氮素材料等等。
  • 溫度的變化。有機資材經堆積後,1~2天內溫度必須達到50°C~70°C,若無法達到這個溫度必須立即加以調整。溫度不得超過80°C,否則微生物將會大量死亡,甚至有引起火災的危險。準備1支長1公尺以上的溫度計隨時監控。
  • 水分含量,含水量的多寡亦影響通氣量,並影響微生物增殖速率,最適當的水分含量約50%,以手觸摸材料,有潮溼的感覺,但未達溼潤狀態,用力擠壓材料,水分不會從指縫間流出。水分太多,有機資材分解緩慢,且會有異味產生,可以添加乾細的資材,或者將材料攤開地面數日,俟含水量降低後再行堆積,堆積後的材料須加以覆蓋,防止水分經由表面蒸散。
  • 腐熟後體積應減少1/3~1/2,顏色呈棕褐色,質地疏鬆,不結塊,聞起來有泥土芳香的氣息,酸鹼度大致趨於中性或偏微鹼性等等。

參考

  1. http://www.kcfa.org.tw/LS/Display.asp?Num=109&Num2=5

廚餘

沒學問達氏堆肥法-準備篇工作篇完成篇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667540973690397&id=666493527128475
 當都市懶農夫 厚土農法簡單種 (「大地旅人」老師江慧儀)

肥土菌

乳酸菌

喬凱亞活菌粉

生化除臭菌粉

放線菌

酵母菌、乳酸菌、

放射線菌、光合成菌

Alishan line stationd阿里山線車站

阿里山林鐵主線

路線圖:

車站

  • 嘉義 Chiayi 30 0 1912年10月1日- 起始站,與臺鐵嘉義車站共用第一月台。 
  • 榮町 Sakaechō Rongding 30 0.9 1933年5月21日-1944年4月1日 日治時期嘉義竹崎間通勤站,後供原木卸車用。 
  • 北門 Peimen Beimen 31 1.6 1912年10月1日- 目前已遷移至新北門車站。舊北門驛未來將改為林業史蹟展覽館。 列車的整備及維修均在此站旁的嘉義修理工場進行。 
  • 盧厝 Lucuo 2.9 1933年5月21日-1944年4月1日 日治時期嘉義竹崎間通勤站(招呼站),當時連接南靖糖廠盧厝線 
  • 崎下 Cisia Qixia 5.3 1933年5月21日-1944年4月1日 日治時期嘉義竹崎間通勤站(招呼站) 
  • 灣橋 Wanciao Wanqiao 56 7.4 1912年10月1日-1986年1月6日 是由北門出發後第一個經過的鄉村聚落。
  • 朴仔埔 Puzihpu Puzipu 8.9 1933年5月21日-1944年4月1日 日治時期嘉義竹崎間通勤站(招呼站) 
  • 鹿滿 (鹿麻產) Luman Lumachan 82 10.8 1910年10月1日-1982年11月16日、2019年4月16日- 日治時期嘉義竹崎間通勤站(招呼站),台鐵時期有郵輪式列車停過,近年來有修復站房,2019年4月16日改點恢復正班車停靠,並正名為鹿滿站
  • 新竹崎 New Jhuci New Zhuqi 116 13.4 1932年6月1日-1982年11月16日 日治時期嘉義竹崎間通勤站(招呼站) 
  • 竹崎 Chuchi Zhuqi 127 14.2 1912年10月1日- 舊名竹頭崎 
  • 木履寮 (木屐寮) Muchiliao Mujiliao 324 18.9 1912年10月1日- 無人站 目前僅作為臨時停靠站,一般列車暫不停靠;
  • 樟腦寮 Channaoliao Zhangnaoliao H543 23.3K 1912年10月1日-
    • 還有樟腦寮嗎?
  • 獨立山 Dulishan 743 27.4 1912年10月1日- 僅週日及連假派員 
  • 梨園寮 Liyuanliao 905 31.4 1912年10月1日- 無人站 
  • 交力坪 Chiaoliping Jiaoliping 997 34.9 1912年10月1日- 過去曾為每日上、下山列車交會處 
  • 水社寮(水車寮) Shueisheliao Shuisheliao 1186 40.5 1910年10月1日- 無人站
    • 水水古道:清朝道光 (1821~1850年) 至 1960 年代,山上「水社竂」農民通往農產品集散地「水道」,從早期担碳到中期担白蘿蔔一直到後期的到担筍,所以這條古道叫「水道担」。因要趕去水道的「早市」市集,得於凌晨一點左右就從山裡出發,拿著竹火把,一步一步向山下的水道市集前進,所以這條古道又叫「火把路」。
    • 四天王山,(四天皇山、篤鼻山、青園山、知鳥山) 縱走行程,因88風災讓中間步道毀損,目前青園山、知鳥山尚待勘察,篤鼻山可由出水坑步道抵達〉。
  • 奮起湖 Fenchihu Fenqihu 1403 45.8 1912年10月1日- 本線第一大站,具有休息補給功能
  • 多林 (多羅焉) Ngungutu Tuolin Duolin 1516 50.9 1912年10月1日- 無人站,舊名多羅焉、トロエン
  • 十字路 Sʉa'fʉnʉ Shihtsulu Shizilu 1534 55.3 1912年10月1日- 無人站
  • 屏遮那(平遮那)Heesiana Pingchena Pingzhena 1711 60.5 1912年12月25日- 無人站,舊名平遮那,因受88風災影響,本站暫時停駛 
  • 第一分道 1st Switch 1827 62.7 1912年10月1日-待考、2017年7月3日- 無人站 
  • 第二分道 2nd Switch 1912年10月1日-待考 
  • 二萬平 Hehesiana Erwanping 2000 66.8 1912年10月1日- 
  • 神木 Akʼe fahei Shenmu Sacred Tree 2138 69.6 1914年- 舊名御神木,神木已經在1998年被放倒 
  • 阿里山 (新站) Psoseongana Alishan 2216 71.6 1981年1月11日-1999年9月21日、2007年9月13日- 921大地震後拆除重建,於2007年9月13日重新啟用。 阿里山 (臨時站) Psoseongana Alishan  2216 71.6 2003年1月23日-2007年9月13日 921大地震後曾暫時替代阿里山新站作為重建時的代用車站。
  • 沼平 (阿里山舊站) Chuchumuana Chaoping Zhaoping (Former Alishan Station) 2274 72.7 1914年3月14日- 原稱阿里山車站,但阿里山新站落成後改名「沼平」。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emplate:Alishan_Forest_Railway_RDT

https://zh.wikipedia.org/wiki/Template:%E9%98%BF%E9%87%8C%E5%B1%B1%E6%9E%97%E6%A5%AD%E9%90%B5%E8%B7%AFRDT/%E5%85%A8%E5%9C%96

蔥Allium fistulosum

蔥 (Allium fistulosum L.) 多年生草本植物,中空圓筒形的葉子,外觀粉綠色,接近根部的莖為白色,常稱做「蔥白」。原生地在西伯利亞,三千多年前 (中國哪個朝代?) 開始出現青蔥的種植,之後隨著清朝沿海地區居民渡台,漸漸發展出適應台灣熱帶氣候的品種,現在台灣一年四季、任何時節幾乎都可以吃到青蔥。「但是它還是不耐熱。」,冬季仍然是青蔥較盛產、好吃的季節。

台灣常見的青蔥主要分為「北蔥」和「四季蔥」兩種品種:北蔥硬脆辛辣、四季蔥柔軟纖維嫩。四季蔥分櫱較多,而北蔥是分櫱較少。

除了北蔥使用種子播種之外,在台灣大多是用「分株」,就是把青蔥切斷、分段下去種植。

四季蔥,又稱日蔥、日本蔥、大廣蔥或是九條蔥。它葉身比北蔥大,葉肉厚且柔軟,蔥白也較長,分櫱也較多。這種品種分佈全台,除了七到九月產量較小,其他月份都能吃得到四季蔥。而因為耐熱性較差,氣候冷涼的北部是較適合四季蔥栽種的地區,遠近馳名的三星蔥,即是四季蔥的代表。三星地區特別的「稻草種蔥術」。

粉蔥看起來像小一號的四季蔥,開花月份相同,可能也是四季蔥的品種之一。粉蔥,又稱為溪湖蔥。台灣雲林彰化以及中部一帶為主要產地。粉蔥外觀看起來和四季蔥十分相像,整株較小,蔥白較短。粉蔥顧名思義就是比較「粉」,顏色看起來比較青綠,「用手給它捏的話,會比較軟。」,吃起來纖維較軟。

北蔥

  • 又稱麥蔥、水蔥,葉子較細長且顏色淡,葉肉薄且較硬,分糵少。
  • 比較耐熱、耐濕,以南部栽種較多,通常使用種子種植。產季是 5-10 月,冬季較少。冬季市場上看的多為粉蔥。北蔥蔥白較綠,粉蔥蔥白偏白。
  • 水分較少、較有脆度,用來做餡餅或是蔥油餅很適合,不會破壞麵團的黏性與彈性,也能吃到青蔥的清脆口感。

長得很像青蔥的珠蔥

珠蔥也有青綠細長的葉片,以及纖白像蔥白的部分,與青蔥很相似,同樣蔥屬但不同種。成熟時,底部會膨大,但是不會像蒜頭那樣,分裂成一瓣一瓣的。

紅蔥頭也是蔥屬,中文名叫「分蔥」,長到三、四個月之後底部也會膨大結鱗莖,就像蒜頭那樣子會一瓣一瓣的。

Family Amaryllidaceae 石蒜科

參考

  1. 四季蔥粉蔥北蔥,你吃到的是哪種蔥?三星蔥白為何特別長?專家教你挑蔥 上下游記者 段雅馨 2019 年 02 月 13 日

2024年2月11日 星期日

Bottle Wall

 Bottle Houses

塗墼厝 thôo-kat-tshù

塗墼厝(Thôo-kat-tshù,土埆厝、土角厝,草厝) 是台灣傳統房屋建築,以稻草攪泥、經過日曬後所製成之土墼堆疊成房屋牆壁,並以稻草、瓦片或芒草覆蓋以作為屋頂,有些會在房屋外層塗上石灰及泥土修飾。

  • 以泥土及稻草為原料,建材成本低廉,取得方便。
  • 泥土比熱較大,吸、散熱皆慢,建成之房屋冬暖夏涼。
  • 土磚怕水。一旦下雨積水就可能導致土磚龜裂破損而坍榻。
  • 受限於結構與材質強度,建築高度多不高於一層樓。對地震也幾乎沒有抵抗力。
  • 台灣多數地帶氣候潮濕,亦有白蟻肆虐,不利使用木造建築。

為什麼用「塗墼」這兩個自?等於泥磚?

參考

  1. https://zh.wikipedia.org/zh-tw/土角厝

2024年2月10日 星期六

mold黴菌

黴菌是菌絲體發達、又不產生大型肉質子實體的絲狀真菌的俗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