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治、清治、日治、戰後四個時期
從1624年到清治末年,台灣是傳統的農業經濟。1895年日本統治台灣之後,總督府全面推動基礎建設,啟動了台灣的現代經濟成長。到了日治中期,轉型為現代化的經濟,所得大幅上升。二戰結束,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實施全面性的管制,台灣的經濟又陷入停滯。美援期間(1950-1965),在美方的主導與壓力下,部分的管制鬆綁,台灣逐漸回到市場經濟體制,並在1960年代初期走上高成長之路。
https://www.books.com.tw/web/sys_serialtext/?item=0010949161
- 戰後的內容是加強版,補上了過去論文中沒有提及的許多環節。清治部份相對薄弱,主要弱點包括:一、關於番界與原住民的內容有些錯誤。二、過度簡化大小租的由來與演變。三、完全略過清末開港通商的重大轉變。
- 生番 → 山地原住民、平地原住民。熟番 → 現在 (2024年) 還沒有原住民身分。
- 番界:「從前定有地界,立石開溝」(1745)。最初界內是漢人與熟番、界外是生番。1750年畫紅線,1760年畫藍線 (1761 搭配挖掘土牛溝)時,試圖將熟番移到界外。林爽文事件後放棄這個做法。所以生番、熟番基本上是以番界區分:「界內番,或在平地、或在近山,皆熟番也;界外番,或歸化、或未歸化,皆生番也。」
- 避免政府為了選票考量而討好民意,或為了避免溝通成本,而選擇不符經濟原理、傷害市場機制的政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