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0 年代葡萄牙人喊「福爾摩沙」、1603 年陳第寫〈東番記〉、1624 年荷蘭入佔福爾摩沙大員、1661 年鄭成功登陸大員鹿耳門。
早期
原住民政權
大龜文王國,又稱「大龜文社」、「內文社群」或「瑯嶠上十八社」:在17世紀至19世紀,恆春半島率芒溪以南,楓港溪以北的地區,由南排灣建立。1574 林鳳
- 釋〈東番記〉中的近代初期番漢關係
- 十六世紀後半以來,台灣西海岸漢人船隻可到的有名港灣 (閩南語):「魍港」台南北門附近,「加老灣」、「大員」臺南臺江一帶;「堯港、打狗嶼、小淡水」在高雄與屏東境內;「雙溪口」是嘉義朴子鎮內的老地名;「加哩林」可推測為彰化二林,「沙巴里」、「大幫坑」分別為臺北的淡水河口與大坌坑。
- 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405/tony0405.html
-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503215599967031/posts/3040586452896597/
1621 顏思齊佔東番,以魍港為根據地。
荷西時期
1624~1662 荷蘭殖民台灣南部、1626~1642 西班牙殖民台灣北部。
尼德蘭獨立前是西班牙帝國的,1568~1648 打了 80 冬的獨立戰爭。1581 北方七省發布誓絕法案 (Act of Abjuration) 建立尼德蘭共和國持續作戰,戰場包括海上與殖民地。尼德蘭為了阻斷西班牙在南海的貿易,首先兩度攻擊屬於葡萄牙的澳門都失敗,之後進攻澎湖被大明國擊退,於是 1624 來到不屬於大明國的台灣。西班牙不甘示弱在 1626 佔領台灣北部,之後在 1642 被荷蘭人趕走。
荷蘭被鄭成功趕走後去跟大清組成聯盟,先在金門驅逐掉明鄭勢力,後來又在雞籠建立貿易基地。但大清為了對抗台灣的明鄭勢力而發布遷界令,使得荷蘭無法對大清進行貿易而退出雞籠。
1652~1674 英荷發生三次戰爭,因而東寧和敵人的敵人英國建立關係,1670 英國東印度公司首度來台,協議非正式通商條款 37 條,1672 正式協議 13 條,在安平籌設商館出口糖與鹿皮並進口西洋槍砲,也請英國人訓練砲兵,借用英國砲兵手作戰。
- 1602 史上第一間跨國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
- 1609 世界第一個證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證券交易所成立,比倫敦證券交易所早一個世紀。
- 1624 美國紐約是屬於荷蘭西印度公司的新阿姆斯特丹,在英荷戰爭後才成為英國的殖民地。
- 1637 鬱金香狂熱造成史上有紀錄的首次泡沫經濟。
1624 荷蘭人進入南臺灣,建「奧倫治城」,後又改建為熱蘭遮城。後因郭懷一事件,於1653年建普羅民遮城。
- 1630年代陸續興建大員市鎮。[古蹟]
1626 西班牙人開始逐步統治臺灣北部,直到 1642 荷蘭人驅逐。聖薩爾瓦多城,修道院 (道明會)
1652 郭懷一事件
1662 荷蘭人
https://medium.com/@a8864666/荷蘭在臺灣打的獨立戰爭-18a0a2389210
明鄭時期
明末清初,鄭芝龍降清後,其子鄭成功高舉「反清復明」大旗,繼續抗清,後因北伐失利,退守東南沿海地區。隨著清軍的不斷圍剿,鄭成功的勢力範圍也逐步縮小,為了尋找反清復明的基地,1661年鄭成功東征,佔領荷屬臺灣。明鄭為臺灣歷史上第一個漢人政權,登陸臺灣後將該地改名為「東都」。鄭成功死後,鄭成功之弟鄭襲在臺自立,鄭成功之子鄭經不干示弱,出兵擊敗入主臺灣,史稱「鄭經克臺」。鄭經改「東都明京」為「東寧」,始有開國長治之想。明鄭政權有效統治地區僅限於臺灣西南部地區,其他地方則有大肚王國、大龜文王國、瑪家王國等原住民部落聯盟管轄。鄭經去世後,馮錫範擁立自己的女婿鄭克塽為延平王,聯合劉國軒發動東寧之變,殺害了鄭克𡒉,明鄭從此一蹶不振。1682年,施琅師法鄭成功收臺之法,攻克澎湖島,於1683年占領臺灣,明鄭結束。
- 1661 年 5 月攻下普羅民遮城 (Proventia,Provintia,意謂省城,今赤嵌樓),派兵圍困熱蘭遮城 (Fort of Zeelandia,今安平古堡。Zeelandia 在荷語的意思為「澤蘭雄獅」,Zeeland 是荷蘭的一個省份。)
- 1661 (永曆15年) 6 月開始軍隊屯駐、墾田自給之措施,頒布開墾令,7月遣發各鎮歸汛,以左先鋒駐紮北路新港仔 (今苗栗後龍) 至竹塹 (今新竹市) 間。其後,援勦後鎮、後衝鎮、智武鎮、英兵鎮、虎衛右鎮相繼駐紮屯墾,以中衝、義武、左衝、前衝、遊兵等鎮駐紮南路鳳山、觀音山 (今高雄大社翠屏村),各給 6 個月俸役銀作為資本,所開墾之田園稱營盤田。在屯墾初期,左先鋒鎮先駐竹塹,再調紮半線 (今彰化市);調援勦後鎮、後衝鎮駐紮竹塹、大甲一帶,為北路屯田最北地區。8 月,援勦後鎮、後衝鎮官兵以騷擾平埔族社,激起大肚番社之叛變,包圍援勦後鎮營,左先鋒楊祖前往救援,被困於鐵砧山,突圍被傷。鄭成功以熱蘭遮城久攻未下,不願多啟兵端,乃調援勦後鎮、後衝鎮,分紮二林 (今彰化二林)、南社 (今雲林崙背),左先鋒則調至許(古)中營 (今台南安定中榮村)。其後,後衝鎮南調至今嘉義義竹,援勦後鎮南調至今台南新營,於是北路之屯墾僅及今嘉義市。鄭氏之屯田最初三年,尚由王府發給錢米及牛隻,三年後可自足時,不給月餉,免其納賦,故鄭氏時期之田賦並無營盤田收入一項。屯兵在農閒時不忘武備,維護駐紮地區之治安,並監視鄰近平埔族社。征戰時則調屯兵出征,此乃寓兵於農之意。
- 1662年2月9日荷蘭大員長官揆一正式退出台灣
- 1662年6月16日 鄭成功發病。道明會神父李科羅1676年的著作記載:「國姓爺罹患了嚴重的日射病,因為極度憤怒與痛苦,而囓咬手指、撕抓臉面,五天後便將靈魂交給了魔鬼。他直到臨死之前仍然犯下許多駭人的行為,對於服侍他的人拳打腳踢,不斷下令將人處死,最後臉上帶著猙獰的表情死去。」
- 1662年6月23日 鄭成功去世
- 1664年「臺灣軍備圖」
http://thcts.ascc.net/themes/rb01.php
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523
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522
清治
1683 清廷派遣施琅率軍攻臺,將臺灣納入版圖。之後再度行渡臺禁令限制漢人抵臺,渡臺者須向官府申報等;而同時期日本幕府亦厲行鎖國政策,雙方的往來遂中斷長達近兩百年。
- 1859 年 5 月 18 日,天主教會三位來自菲律賓的西班牙籍道明會傳教士郭德剛 (Fernando Sainz) 及洪保律 (Angel Bofurull) 等人及五位中國教友傳道員,從中國大陸橫渡台灣海峽抵達打狗港,同年 12 月在靠近今日高雄愛河河口的地方購地興建簡易傳教所 (即今玫瑰聖母聖殿主教座堂)。
- 1871 八瑤灣事件:琉球國船隊在臺灣東南部遇害。
- 1874 (同治13年)(明治七年) 牡丹社事件:日本因八瑤灣事件出兵攻打臺灣南部原住民部落的軍事行動。
- 1888年 (光緒14年) 臺灣建省。
- 1894 (光緒20年)(明治27年) 甲午戰爭
清代以臺灣為範圍而編纂的志書:[https://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685]
- 1684年 (康熙23年) 編纂《福建通志臺灣府》,其後雍正、乾隆及道光年間陸續修訂增補。
- 1892 開始編纂《臺灣通志》,除彙整各地「采訪冊」外,也搜羅臺灣的各種舊志、私家文集、官方檔案等。1895 已完成大部分內容,但因臺灣割讓日本而停止。1907年 (明治40年) 日本駐福州領事館得知原稿藏在廈門,臺灣總督府乃於1908年以日幣150元購得原稿,收藏在總督府圖書館。現存稿件40冊,不分卷,第1-18冊為疆域、物產、餉稅、職官、選舉、列傳;第19-20冊為《臺東州采訪修志冊》;第21冊為雜識類;第22冊為資料與部分志稿,目前已出版的《臺灣通志》篇幅僅只於此。第23冊以下皆為修志所需的存錄資料。或稱《臺灣通志稿》
- 《臺灣省通志》是在《臺灣省通志稿》原有的基礎上完成整修工作,
- 《重修臺灣省通志》是以《臺灣通志稿》、《整修臺灣省通志》為主軸,於1898年-1998年期間編制及再版而成的歷史百科全書。受林洋港、高育仁、宋楚瑜等當時省政府系統內政治人物支持及台灣省文獻委員會資源全面支援的該文獻叢書,最大特色是蒐集補遺1945年-1980年代,於台灣所發生的重要事件。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49619641766333/permalink/3943536622374597:台灣通志卷8同冑志第3冊第60頁:「為表示歸附,曾於乾隆23年 (1758) 令歸附平埔族薙髮結辮並實施賜姓政策,亦令改用漢名」
日治
1895 (明治28年)
- 4月17日《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今下關市)簽署《馬關條約》,臺灣及澎湖被割讓給日本。
- 5月23日,唐景崧發表《臺灣民主國獨立宣言》以拒日本。
- 5月26日,臺灣民主國國會議長林維源棄職逃亡福建廈門。
- 5月29日,日軍登陸澳底。
- 6月4日,臺灣民主國總統唐景崧未戰陣前棄職逃亡中國廈門。
- 6月14日,日軍轉進臺北城。
1904 台灣堡圖
1912 (大正元年)
1915 噍吧哖事件,台灣漢人最後一次武裝抗日
1926 (昭和元年)
1930 (昭和5年) 霧社事件
1945
- 4/1~6/21 沖繩戰役 https://buzzorange.com/2016/12/30/battle-of-okinawa-world-war/
- 8月14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無條件投降」
- 9月2日,日本與中、美、英、蘇等同盟國簽署《降伏文書》,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中華民國將翌日9月3日定為抗戰勝利紀念日及軍人節。
- 10月25日,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依據麥克阿瑟《一般命令第一號》代表同盟國在台北公會堂接受在臺日軍的投降。翌年 (1946年) 8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布命令,訂定為「臺灣光復節」。
- 《開羅宣言》
中華民國時期
參考
- 台灣的人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