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5日 星期一

蕨類

蕨類 (ferns) 是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最古老的維管束植物,介於苔蘚植物種子植物之間,靠孢子繁衍後代,一生世代交替中孢子體和配子體分別獨立生活。平常看到的是孢子體,產生孢子。孢子長成微小的配子體,產生精子和卵子在潮濕環境受精,長成孢子體。

基本上可以分成小葉類和大葉類兩群:

  • 小葉類:擬蕨,以莖為主體,葉子一般很小,一中脈或無脈,種類不多,特色分明易分辨。孢子囊生在葉腋或孢子囊穗。包括:
    • 石松類 (lycophytes):即石松科、卷柏科與水韭科等三類,是現生維管束植物中最古老的一群,和後出的真蕨類及種子植物有著更古老的共同祖先。
      • 石松科 過山龍
      • 卷柏科 全緣卷柏
      • 水韭科 台灣水韭
    • 其它木賊科和松葉蕨科,應併入真蕨類植物,和種子植物親源關係比石松類的關係近。木賊科和松葉蕨科具厚囊孢子囊之特徵。
    • 木賊科
    • 松葉蕨科
  • 大葉類:真蕨,莖通常不明顯,葉較大,葉脈多條、分叉,族群龐大。可依孢子囊壁厚薄與孢子囊內孢子數目,再區分為較原始的厚囊蕨類 (eusporangiate ferns) 及較進化的薄囊蕨類 (leptosporangiate ferns)。其中薄囊蕨類物種多樣性遠大於其餘蕨類,其孢子囊發展出有利於傳播的環帶 (annulus) 構造,均源出一脈,屬於單系群。

孢子 (spore)

孢子葉

孢子囊 (Sporangium):

  • 厚囊:孢子囊壁細胞多層,囊內孢子數量極多。
  • 薄囊:孢子囊壁細胞一層,囊內孢子數量通常 64 枚。
  • 側絲:孢子囊間的不孕性構造,用來保護孢子囊。
  • 合生孢子囊:數枚孢子囊癒生。

孢子囊群:一群孢子囊,有的有孢膜 (indusium) 保護,或葉緣反捲的假孢膜。孢子囊托:孢子囊群著生之基座,通常突出於葉遠軸面。

孢子囊穗:擬蕨類中,孢子葉集生於枝條末端形成之緊縮構造。

孢囊果:祇在水生異型孢子的蕨類。

特徵

  1. 幼葉

2016 Pteridophyte Phylogeny Group 第一版 (PPGⅠ) 問世,將全世界「蕨類和石松類」共分成 51 科,台灣有38科;主要變動:

  1. 蕨類、石松類、種子植物間的關係,過去認為產生孢子的蕨類和石松類關係較近,分子訊息表達的是種子植物介在兩者之間,且松葉蕨、木賊,屬於「蕨類」,而不是「石松類」。
  2. 原來蹄蓋蕨科中幾個比較特殊的類群,冷蕨、軸果蕨、腸蕨、岩蕨、球子蕨、腫足蕨等,都獨立成科;海金沙和莎草蕨分科;禾葉蕨科併入水龍骨科,燕尾蕨併到雙扇蕨科,滿江紅併到槐葉蘋科;舌蕨屬和實蕨屬從蘿蔓藤蕨科移至鱗毛蕨科。

同一株植物上具有型態或功能不同的葉片稱為異型葉 (Heterophyllous leaf),某些蕨類葉片具有二型性,具有生殖功能產生孢子的葉片稱為孢子葉 (Sporophyll),僅行營養生長而不產生孢子的葉片稱為營養葉 (Trophophyll)。

真蕨類

  • 孢子囊:葉背或側緣,常成孢子囊群或孢子囊果。
  • 紫萁科 粗齒紫萁
  • 莎草蕨科 海金沙
  • 裡白科 芒萁
  • 膜蕨科 團扇蕨
  • 蚌殼蕨科 台灣金狗毛蕨
  • 桫欏科 筆筒樹
  • 瘤足蕨科 華中瘤足蕨
  • 雙扇蕨科 雙扇蕨
  • 燕尾蕨科 燕尾蕨
  • 碗蕨科 粗毛鱗蓋蕨
  • 鱗始蕨科 圓葉鱗始蕨
  • 鳳尾蕨科 鳳尾蕨
  • 書帶蕨科 姬書帶蕨
  • 水龍骨科 Polypodiaceae
    • 台灣水龍骨
    • 槲蕨屬(Drynaria):葉不具星狀毛,有卵圓形腐植質收集葉。
    • 鹿角蕨屬(Platycerium):營養葉 (頭冠狀),孢子葉 (鹿角般分岔垂落)
  • 禾葉蕨科 蒿蕨
  • 金星蕨科 密毛小毛蕨
  • 鐵角蕨科 南洋巢蕨
  • 烏毛蕨科 東方狗脊蕨
  • 骨碎補科 杯狀蓋骨碎補
  • 腎蕨科
  • 蓧蕨科 藤蕨
  • 蘿蔓藤蕨科 海南實蕨
  • 鱗毛蕨科 南海鱗毛蕨
  • 三叉蕨科 蛇脈三叉蕨
  • 蹄蓋蕨科 過溝菜蕨
  • 田字草科 田字草
  • 槐葉蘋科
  • 滿江紅科

參考

  1. 蕨類入門 2001/11/05
  2. 蕨類觀察入門 2020/01/15
  3. 植物學百科圖典 四版
  4. https://blog.xuite.net/y1420u/twblog/127806132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