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科 (Musaceae) 是單子葉植物薑目,最常見的品種是芭蕉屬 (Musa) 的香蕉。
台灣的野生種香蕉
- 台灣位於芭蕉屬植物歧異化中心外緣北端,台灣本島及一些離島也可以找得到野生種香蕉。
- 台灣芭蕉分布最廣,除本島外,蘭嶼、綠島、和龜山島也有分布,在台灣本島則大多分布於海拔1400公尺以下的山坡地。在花序尾端有紫紅色條紋的黃綠色雄花苞,果實則短短胖胖,成熟時飽滿呈現紫紅色。1917年日本植物分類學家早田文藏(Bunzō Hayata)最早將它命名為台灣芭蕉(Musa formosana),但最近被分類學家處理為阿寬蕉下的一個變種(M. itinerans var. formosana)。
- 噶瑪蘭芭蕉(M. itinerans var. kavalanensis)則是2011年所發表,和台灣芭蕉很相似,但是果實成熟期的果皮沒有紫紅色色澤。發現地在宜蘭牛鬥附近。
- 泰雅芭蕉(M. itinerans var. chiumei)於2015年發表,分布於桃園復興鄉與新北市土城交接附近。泰雅芭蕉花序軸較台灣芭蕉長,向上傾斜抽出花序,然後彎曲向下。
- 中華芭蕉(M. itinerans var. chinensis)廣泛分布於中國南部,但台灣則在最近10年才被紀錄,零星且少量分布在新竹北埔及嘉義梅山附近。
- 極稀有的雅美芭蕉(M. yamiensis)分布於蘭嶼,它的特徵是地下部無明顯走莖、雄花苞下垂,苞片青綠色果實排列鬆散呈綠色,目前族群數量非常稀少,有滅絕的危機。
花
- 穗狀花序,頂生,大都是單性而雌雄同株。
- 先自假莖頂端葉叢中心抽出一個大總狀花序,花序上著生有多數苞片,每苞片中有8~25朵或更多的小花作半環形瓦狀雙行排列;每朵小花均有一片外花被(等於花萼),著生於子房頂端,在花萼的對面著生一片較小的內花被(等於花冠),形似花萼而質較薄,內有蜜腺。
- 花序完全抽出後,漸漸下垂,開花時,苞片向外捲曲,苞腋即路出小花,通常自第一枚小苞片起開始著花,然後每天開放1~2苞片。苞片的顏色,因品種而異,普通食用蕉多數呈暗紫色,外佈一層白粉,裡面為鮮紅色,質厚。苞片開放後上舉,舉後有尖端向後捲曲者,有升起而姿態如舊者,普通約開放一日,即行凋謝。
- 蕉花通常分為雌花、中性花及雄花三種: (一)雌花:花序的基部和中部為雌花,能結有用的果實,可結實之花群數目,視植株養份貯存及發育情形而定。雌花長約10~14公分,花徑為1.3~1.6公分,較雄花大 ,子房飽滿,長度佔全花長的三分之二,三心室,每室具有三個胎座,其上有2~4列胚珠(圖2)。花柱棍狀白色,柱頭呈拳狀,雄蕊退化。 (二)雄花:雄花著生於花序的先端部份,每花長約6~7公分,徑1~1.4公分,其子房發育不完全,只有全花長的三分之一,花柱及柱頭細弱,雄蕊6枚,內一枚退化或缺如;花絲扁平,花藥長2.22~2.7公分,藥隔明顯。花藥內常無花粉,不過此視品種而異,如少數二倍體或野生種之雄花具有多量稔性的花粉。 (三)中性花:雌花之後,在花軸上近中部之花稱為中性花,花數多少,依品種而不同,雌性器官發育不全,多結成小而無用的果實,子房長度約佔全花的二分之一。
;花序為直立或下垂的穗狀花序,軸上部的花束為雄性,下部的為雌性,中段有時會形成二性花,且可以結果。野生種香蕉的果實通常較短及細,可以產生黑硬而形狀不規則的種子。
香蕉植物起源於四至五千多萬年前的始新世(Eocene),地點位於現今的印度-緬甸北部地區,並在之後約一千萬年間演化成三個屬-芭蕉屬、象腿蕉屬(Ensete)及地湧金蓮屬(Musella)。 目前已知的野生香蕉約有70餘種,大致分為染色體數x=11的正蕉宗(Eumusa-Rhodochlamys)與染色體數x=10, 9, 7的美蕉宗(Callimusa-Australimusa-Ingentimusa)兩宗。正蕉宗當中起源於東南亞及南亞等地區的尖蕉(M. acuminata)和拔蕉(M. balbisiana)是大部份栽培種的原種。
參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