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4日 星期二

芭蕉科Musaceae

芭蕉科 (Musaceae) 是單子葉植物薑目,最常見的品種是芭蕉屬的香蕉。

台灣的野生種香蕉

  • 台灣位於芭蕉屬植物歧異化中心外緣北端,台灣本島及一些離島也可以找得到野生種香蕉。
  • 台灣芭蕉分布最廣,除本島外,蘭嶼、綠島、和龜山島也有分布,在台灣本島則大多分布於海拔1400公尺以下的山坡地。在花序尾端有紫紅色條紋的黃綠色雄花苞,果實則短短胖胖,成熟時飽滿呈現紫紅色。1917年日本植物分類學家早田文藏(Bunzō Hayata)最早將它命名為台灣芭蕉(Musa formosana),但最近被分類學家處理為阿寬蕉下的一個變種(M. itinerans var. formosana)。
  • 噶瑪蘭芭蕉(M. itinerans var. kavalanensis)則是2011年所發表,和台灣芭蕉很相似,但是果實成熟期的果皮沒有紫紅色色澤。發現地在宜蘭牛鬥附近。
  • 泰雅芭蕉(M. itinerans var. chiumei)於2015年發表,分布於桃園復興鄉與新北市土城交接附近。泰雅芭蕉花序軸較台灣芭蕉長,向上傾斜抽出花序,然後彎曲向下。
  • 中華芭蕉(M. itinerans var. chinensis)廣泛分布於中國南部,但台灣則在最近10年才被紀錄,零星且少量分布在新竹北埔及嘉義梅山附近。
  • 極稀有的雅美芭蕉(M. yamiensis)分布於蘭嶼,它的特徵是地下部無明顯走莖、雄花苞下垂,苞片青綠色果實排列鬆散呈綠色,目前族群數量非常稀少,有滅絕的危機。

香蕉為芭蕉科芭蕉屬(Musa)的大型草本植物,假莖厚而粗,由葉鞘覆疊而成;花序為直立或下垂的穗狀花序,軸上部的花束為雄性,下部的為雌性,中段有時會形成二性花,且可以結果。野生種香蕉的果實通常較短及細,可以產生黑硬而形狀不規則的種子。

香蕉植物起源於四至五千多萬年前的始新世(Eocene),地點位於現今的印度-緬甸北部地區,並在之後約一千萬年間演化成三個屬-芭蕉屬、象腿蕉屬(Ensete)及地湧金蓮屬(Musella)。 目前已知的野生香蕉約有70餘種,大致分為染色體數x=11的正蕉宗(Eumusa-Rhodochlamys)與染色體數x=10, 9, 7的美蕉宗(Callimusa-Australimusa-Ingentimusa)兩宗。正蕉宗當中起源於東南亞及南亞等地區的尖蕉(M. acuminata)和拔蕉(M. balbisiana)是大部份栽培種的原種。

食用香蕉的緣起

  • 市售香蕉果肉的中軸附近的許多黑點,是發育不良的種子。尖蕉 (Musa acuminata) 和拔蕉 (M. balbisiana) 是大部份栽培種的原種,野生種具有種子。尖蕉分布極廣;拔蕉則分布於印度越過緬甸北部、泰國與印度中國南部及菲律賓等地,植株質地較硬。在演化的過程中有些香蕉發生了突變,不需經由授粉或其他刺激就直接結果,果實裡沒有明顯種子,這種特性稱為「單為結果」或「單性結實」(parthenocarpy),主要因為是雌蕊的胚囊發育不完全或沾附於雌蕊柱頭上的花藥無法伸入花柱與胚珠結合。隨著人類傳播與選拔,這些無正常種子的品系,逐漸演化成現今超過 1000 個品系。
  • 目前主要的香蕉商業品種幾乎都是天然發生的,果肉中都沒有種子,且大部份是三倍體或二倍體種,皆起源於尖蕉 (基因組 A) 或拔蕉 (基因組 B)。市面上最常見三倍體香蕉有北蕉 (基因組是 AAA)、芭蕉 (ABB)、蘋果蕉 (AAA)、粉蕉 (ABB);而二倍體的香蕉則有蛋蕉(AA)、玫瑰蕉(AA)、美人蕉(AA)、皇后蕉(AA)等;三倍體香蕉植株與果實通常要比二倍體的香蕉還要來的大。臺灣香蕉之栽培大約開始於1731年,由彰化人從福建、廣東等地帶回中部種植,後來移至北部種植,所以栽培品種叫做「北蕉」。

參考

  1. 種子之食

沒有留言: